想吃得健康又营养?每一餐的食材 “多点花样”有益,但记得别让胃 “超负荷”运转
营养健康,人体的七大营养素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参与人体各项生理功能。
维持生命健康的这些主要营养物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各种各样的日常饮食中来的。而且在你身体健康的时候,这些营养成分来源一定是依赖以食物的形态中才是最好的吸收供给。水是以最直观、最直接的形态供给,也可以大量存在于各种汤类、各种饮品中甚至蔬菜水果中。
居民膳食指南: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做到的更好,做不到的,尽量靠近“居民膳食指南”的多样性建议】↓
(详细合理膳食建议可以参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早餐吃饱)
餐盘可以像彩虹一样多彩,但记得“七八分饱,身体更好”,给肠胃留些余地。
其他六类营养元素呢?生活中主要依靠饮食供给,不是直接的、直观的成分,对吧?谷物蛋白、肉类蛋白都不是先“分离出来”再吃的,脂肪、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也依赖于食物中的供给为最优。
(午餐可丰盛,吃好点)
在我们身体健康、吸收代谢功能都正常的时候,身体还是更喜欢从饮食中去主动获取这些营养需求,而不太喜欢被动,被人为主观提纯后的各成分直接供给,对吧?很多生活实践也证明了:当你需要增加肌肉含量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增加蛋白质摄入,但是很多人直接吃蛋白质粉等的时候效果是不会很明显的,必需再依赖于抗阻运动,加高蛋白食物支持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达不到的时候,说明还有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再常见的如补钙,人们在发现缺乏钙的时候,直接吃钙片、牛奶喝汤等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医生也不得不强调你还得增加运动量和晒太阳的必要支持才会更好,等等...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隐约明白一些道理?当我们身体出现某些营养成分缺乏的时候,测出的营养成分指标不足时,本质上是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在摄入和代谢中对于该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出了问题了,之后才表现出来检测指标的异常,不是单纯的缺乏钙物质成分,也不是直接补充就能达到“元气饱满”的,还是要找到为什么缺乏,是身体机能吸收不足了还是消耗排出超量了还是什么?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一边是不足的指标,一边大量的补充,最终的结果还是补不足,难达标?是不是和现实中很多补充营养素的逻辑差不多,理论上买了那么多营养补品吃着,为什么对于要补的成分总是不够理想,甚至大相径庭呢?原因、原理不得不多思考一下!
(晚餐宜清淡,吃少点)
理论数据≠身体需求,理论数据是静态的指南,而身体是动态的系统。循证医学提供的是普遍真理,但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哪怕是最完美的“循证医学”实验得出的参考值也是一个概率,所以得出的参考数据,或许你也在其中或许你又恰好在其外?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图景。有的人一生粗茶淡饭,日常饮食简单朴素;有的人则遍尝四方珍馐,习惯肥甘厚腻的滋味。在这截然不同的饮食轨迹中,有人身体康健,安稳度日;也有人常年与疾病相伴,体弱难愈。若进一步探究他们的营养状况,结果更是大相径庭。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成分检测来衡量食物的营养价值,但食物进入人体后的具体作用,却往往因人而异,甚至差异巨大。例如,同样一种食物,在不同的人体内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耐受良好,视为滋养;有人却出现不适甚至过敏。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同一食物,在不同身体中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应?
延伸阅读:一份人体必需的7大类营养素饮食方案
病从口入——论食物营养“供给”与“摄取”的健康平衡
打破健康神话:警惕单一食物迷信,构建人体健康"木桶生态"
文中图片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