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毛群安5日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넶1 2022-07-05 -
常识: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还有很多的误区,很多消费者谈到添加剂就色变。实际上,食品工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比如改善食品色泽所用的着色剂、预防食品腐败所用的防腐剂、代糖的甜味剂、点豆腐所用的凝固剂,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
넶1 2022-07-04 -
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 安“心”度夏需牢记四点
很多人认为,心血管疾病在冬季最危险,到了夏季血压会有所下降。其实不然,夏季炎热容易心烦意乱、激动烦躁,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脏腑的是心,因此夏季要养心,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掉以轻心。
넶7 2022-07-04 -
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获评全国首批“健康管理医学科共创共建单位”
2022年6月27日至7月1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大会”线上召开。大会开幕式公布了全国首批34家“健康管理医学科共创共建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获此殊荣。
넶27 2022-07-01 -
女性预防“两癌”,从日常小事做起
幸运的是,乳腺癌和宫颈癌都有全面的筛查方法,可以实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因此建议女性朋友们应充分重视“两癌”的筛查,积极参与,保护好自己,关注自身健康,从此刻开始。
넶8 2022-06-29 -
如果不晒太阳,怎样补充钙和维生素D?
对于晒不到太阳的人群,如何有效地补充维生素D呢? 对于存在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中老年人群,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去药店购买维生素D片来补充维生素D。
넶6 2022-06-26 -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与致死率居首位 专家呼吁重视源头预防
当前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增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多位专家表示,应系统化推动心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提升,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心血管疾病。
넶15 2022-06-26 -
-
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饮食要清淡 运动别太早
高温闷热不仅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下降,还会使人心情烦躁、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时,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提高17.3%。
넶6 2022-06-23 -
2022年中国肿瘤学大会将于11月在杭州举办
2022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新闻发布会在杭州进行,公布大会将于11月17日-20日在杭州正式举办,同时还发布了大会会徽、卡通形象,并启动“红船领航健康强国”科普行动。
넶14 2022-06-20 -
慢性病已成国人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由此造成的疾病与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넶21 2022-06-20 -
-
调节肠道菌群,能治糖尿病?专家解答→
但调整菌群,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如果在患病之前,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构建健康的菌群环境,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友,一方面要主动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遵医嘱积极治疗。
넶11 2022-06-18 -
号称“减肥又控糖”的低GI饮食,怎么吃才有效?
血糖生成指数(GI)简称升糖指数,是进食后血糖升高的比例,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以及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
넶5 2022-06-17 -
-
-
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迎来治疗新选择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且目前难以治疗的疾病,约占全球所有乳腺癌类型的15%。在亚洲,乳腺癌的确诊年龄中位数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年轻化趋势,近10年来,三阴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比例逐年上升。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缺乏足够的雌激素、孕激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넶10 2022-06-12 -
空腹锻炼还是吃一点再练?如何晨练才能不伤身?
多项研究发现:在早餐前锻炼,有助于增加脂肪燃烧,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不过,空腹锻炼有较多的限制条件,需要量力而行。哪些人适合空腹锻炼呢?
넶21 2022-06-11 -
久坐增加12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只要简单动一动,就能降低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谈到,久坐行为是指在清醒状态下长时间坐着、斜躺着或者躺着的低能量消耗行为。
넶14 2022-06-09 -
“晕”也可能是病:眩晕和头晕要分清
6月9日是“中国眩晕防治日”。专家提示,“晕”也可能是病,且眩晕和头晕是两个不同概念,就诊时要讲清“晕”持续的时间和具体表现,这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作用。
넶4 2022-06-09